Wald

嘟嘟囔囔

写在「19年后的9月1日」前

一边理行李一边写总结。今年暑假太充实,五月末回来到现在像是过了一年。整体状态是高中毕业以来最好的。


-

为了把体脂率降下去,最初5周真的做到了主食碳水一滴不沾。食得如此朴素同时看起了有关烹饪和美食制作的节目和故事,倒不是因为馋。那段时间内因为知道不能吃,反而心如止水,可以像欣赏艺术品一样观赏。看用心的人用心地处理食材真是值得享受的过程。前几周也有因糖分缺失频频梦见甜食的经历,后来渐渐无欲无求了。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想吃某样东西的心情虽然强烈却转瞬即逝,在食欲上完成了一次短暂的归隐。

越来越看不下去近几年出的日剧,个人变化和作品质量的原因都有。节食的日子里看起了《料理仙姬》,看完第一集想起去年在奈良春日和茶屋吃的红豆粥。对粥和红豆都兴趣寥寥,回忆当时也不觉得这碗粥多么美味。但非常温暖,是除了食物本身的温度之外的温暖。唯一认真的思念过的食物大概就是这碗粥了。有些浪漫化地想着“是不是也是被执着地忠诚之人用传统的方式烹调出来的呢”,某个晚上就有点再想去奈良老字号喝粥了。不是的话应该也没关系,红豆和谷物的组合本身就带有古老的传统色彩。

想喝粥,并不是出于食欲而是出于思念。眼下喝不到,却也无妨的。


-

SIFF、会友、甚至实习,体验起来很重大可是写起来非常轻描淡写。

看电影和上班工作的耗能都比自己想象得大。电影节第一天连看3部,有两部中间只差半个小时却差了不止1个小时的车程。晚高峰,下雨,上一部结尾刚放完就蹦起来冲向地铁站,气喘吁吁赶到浦东发现也没有晚到影响观影效果的地步。不过下次再也不这样了。至于电影节最后几天,已经是看一部电影就容易累的地步了。

今年电影节看的最好的作品应该是《楢山节考》、《卡拉瓦乔》和《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放前者的时候突然跳出一行字幕:“由于片名中的‘楢’字无法显示,特以‘酋’字代替”观众纷纷莞尔。看春宵苦短的时候不幸坐在上海影城的第二排,一直仰头看,刺激得像过山车一样。

感觉还不能很好地理解阿巴斯的好,懵懵懂懂有些体会,然而尚不能理解。


实习经历比想象中好,唯一无法理解的是上班竟然这么容易累,自认没干什么事,却感受到了上班的疲惫感。

关于Toni Erdmann,Ade曾说:“我试过剪短一点,但是之后我意识到,如果这样做了,会失去它的复杂性”实习的日子里突然觉得懂了这话的一部分。上班族的日常中“不得不扮演许多角色,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某种自我根基的流失其实才是个体投入这类工作时本真的状态。想起朋友看完电影时说的feelings are the most self-explanatory,也许是一样的道理。这种感觉如此强烈深刻,无需使用语言去悉数细节去举例来证明这一点。

不过真的,带我的整个sector意外地都是非常可爱的人。sectorleader小姐姐竟然还是四叠半KK的大饭,在日本留学时看了他俩好多次现场。感觉一辈子都碰不到这么臭味相投的上司了w

觉得自己大概是所有实习生里面最受sector关爱的。最后一天presentation,之前那天sector的六个人为了给我送行请我吃饭,说明天要全员出动给我打call。这么说已经很让我感动了,没想到最后一天他们真的为了给我捧场全体出席。

整体而言,认真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或许的确比其它非艺术人文行业的人更以人为本。


-

最愉快的回忆之一要数去俄罗斯。除了圣彼得堡阴暗的天外,计划中没有任何一处让人失望。食物比想象中好吃,掌握了俄语字母表和挑选有用的旅游攻略的技能后自助游真的不难。要找个时间在lofter上单独写一下出游的经历。

之选择去俄罗斯,并且把出游计划安排在回校读书前,是因为非常想去一个和美国不一样的地方,这个目的可以说是非常完满地达到了。那种非常实诚和饱和的态度啊......和冷战时他们的死对头真是截然相反。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中文讲解绝对是惊喜,可以算是目前逛过的博物馆里最好的了。

灰衣老师写的圣彼得堡和琴 酒姐姐写的托尔斯泰,这几篇日志真是很喜欢了,去之前反复读,原计划去圣彼得堡的4处作家故居里最终只去了纳博科夫曾经的家。根据森赛的意见和朋友之前的经历带了donation去,有幸见到了馆长。友好地给我详细介绍了一楼开放的房间。在曾经是纳博科夫童年学习的书房里有一个书柜,里面摆满了关于他的学术著作,在里面看到了森赛的书。虽然她不在场,可是深切有一种终于被她引领到这个地方的感觉。

是在读了纳用俄语写的小说才真正地喜欢上了他。很奇妙的,去他圣彼得堡的家那天,歪打正着地在毫无关系的场合读到他那句 "My private tragedy, which cannot, indeed should not, be anybody's concern, is that I had to abandon my natural language." 才意识到他如此吸引我的点或许在于此,可能也是为什么自己最喜欢《玛丽》。


不去另外三位作家的故居的原因之一除了没时间外也有些自愧不如,毕竟他们的作品读得太少太少了。(老纳的作品读得也不多,但相对而言算多一些了)

开始真的有一种力不从心的遗憾。哈哈说,这就是少年游的弊端呀。但现在已经放平心态了,先来过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再去读这些地方生活过的人写下来的故事,也是一种别样学习的方法。

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够格到稍许侃一侃自己喜欢的作家、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笔下的那些城市。


-

一位友邻在转发豆瓣上那篇《20年后重读《哈利波特》发现的40件小事》时特意标注“根据书中设定,霍格沃茨之战发生于1998年。哈利波特系列全书的最后一章《十九年后》,19年后的9月1日,波特和韦斯莱家送自己的孩子们去国王十字车站9¾月台,乘车前往霍格沃茨,就是2017年9月1日”。

啊呀,就是明天啦。友邻对我说:你会遇见一个奇怪的登机口,不要怕,用力撞过去。

大二应该会很辛苦,但也希望好好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莫斯科

评论(2)
热度(3)

© Wald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