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d

嘟嘟囔囔

细读能力已经退化到这个地步了

标题来自于一位友人对我本就糟糕(现在更加糟糕的)中文阅读能力作出的中肯评价。昨天读林水福译的《沉默》,后记读得竟有些许吃力。读完小说获得快感之余也不免提醒自己不能停止读课外的东西,不能停止读中文作品。


友人因为寒假我一句大概仅有半分真诚的话竟真的来了纽约,而我被她的冲动所感染,第一次瞒着父母独自短途旅行与她碰面。Noguchi Museum和在Byrant Park滑冰大概会成为今年最佳的回忆,前者甚至可以说成为了私心最爱。比起博物馆,这个地方更像是一本诗集,无与伦比,就连偏僻近水的位置也成为了博物馆静谧传奇色彩的一部分。离开博物馆前往百老汇的地铁上,友人说从远洋飞来这里,结果还是来看东方的东西。中肯实在,莫名有几分伤感。


昨天德语课上教授讨论到文化地标,先后拿出了自由女神像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讨论。我突然好奇其为什么长城会成为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印象标志,于是在一种奇怪冲动之下有些鲁莽地承认说,我承认它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也多少能朦胧地理解为什么长城成为了外国人眼中中国的象征,然而长城对于身为中国人的我其实没有产生很强的情感共鸣。感觉大家对我的反应多少有些吃惊。下了课后反思,我这种共鸣失败的经验必然和孤陋寡闻有关,因为自觉失态而失落的同时又和友人讨论了一下这个问题。友人试图给我解释,说长城是存在于变化中的,且她认为长城会很重要与南北朝时代南方人对北方的想象有关。我从理性上(又)一次认识了它的绵延和传奇,然而情感上依旧暂时不能获得强烈的民族情感。觉得自己对于长城的感情可能是个例,对紫禁城甚至是如今只剩遗址的大明宫的感情比长城要深。问我个人认同的文化地标,更可能会回答紫禁城吧。


对话中友人给出了几句很妙的评论。友人说,我觉得你对中国的感情不如说是对家的感情。你对国没啥感情的,你对家非常有感情;又说,不知道美国人什么时候会意识到现在的留学生是不可能符合他们对中国的想象的。

作为中文组一员的友人还告诉我,鄙校高中学科组讨论过,我们这一代如果不能融入美国就会是教育彻底失败的一代,因为中国已经和你们没那么多(注意,是没那么多)情感共鸣了。姑且不论这句评论是否有理,但从自己的经验角度来说是深深地可以体会这一点的。

虽然对【美国人对中国的想象】抱有某种先入为主的不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也无法描述出【美国人对中国的想象】究竟是怎样的。


对自己的缺失与狭隘感到失望。




本学期上了两门音乐相关的课。开始打太鼓,非常快乐,浑身通透的快乐,因为自己的身体先于思维记住了节奏,感觉触碰到了自己的instinct。

喜欢鼓乐应该是因为认识到鼓即音乐的骨。节奏带来的快感啊,饱满。


因为觉得太鼓TA很可爱,从中可以总结出自己physically attracted by which type of guys了。意外发现自己喜欢美国男孩都长手长脚,进室内就恨不得全身厚衣服脱掉(crush也是冬天一进屋就短袖T恤)。光着四肢和脚在脏脏的地板上踩来踩去,是很欧美的鲜活的生命力。今天新英格兰橙色暴风雪预警,TA脱去外套雪地靴又一身短打,吸着鼻子赤足在排练厅的地板上跑来跑去,这份自在大概是儿时因脚踩钉子而十年怕井绳的我所羡慕的,但没有任何加入的意思,光脚脱衣服实在太没安全感啦。





Sky Mirror



用野口勇里非常喜欢的作品之一结束一笔流水账。


评论(6)
热度(1)

© Wald | Powered by LOFTER